win7 外网 内网 vpn
2月25日,甲辰龙年元宵节之后的一天,是上海科技大学(下称“上科大”)开学报到的日子,信息学院大一学生严乐熟练地通过校园服务平台,操作一系列和新学期相关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选课,上学期末就选好了本学期的选修课,我选的是创意学院的3D创意设计。选课在线进行,有点像抽签,第一轮选课可以超出名额,第二轮系统会‘抽奖’,如果没有被抽中,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的选修课。”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半年的学生,严乐深深感受到,大学和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线时间”更多了。通过邮件,和老师交流;通过互动教学平台,上传作业,批改订正回传;通过校园服务平台,预约自习室……“我觉得这里满满都是数字化气质,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服务平台上下载很多学习要用的软件,非常方便。”严乐向《IT时报》记者表示。
2023年,是上科大建校十周年,数字化,是其最鲜明的特色,这所年轻的大学已经是“上海高等教育的名片”。从基础设施、校园服务到行政管理系统win7 外网 内网 vpn、教学辅助系统,都纳入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实现“网络无处不在”“资源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安全无处不在”。
连接第一台打印机,发放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分配第一个工号,建设首版官网……10年前,上科大刚刚成立之初的一幕幕,在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孙小影的眼前跳动。“上科大要建设成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无法支撑,必须建设一套适合上科大行政管理、教学需求、科研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上科大教育改革效果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孙小影这样比喻上科大的数字化建设之路,“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丽的图画”。
随着上科大招聘、招生、宣传、临时办公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需求不断涌现,“从无到有”是上科大信息化建设的真实写照,用孙小影的话说,就是“当时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通过采取小核心、大网络、多圈层、统筹协同的模式,2012年,上科大用2M宽带接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获得名,完成岳阳路和海科路临时办公场所有线年,接入上海财政专网并搭建财务管理系统、薪资发放平台,同年建成上海科技大学招生网,建设第一间云桌面教室;2014年,学校信息公开网发布,微信公众号和短信平台上线,会议注册系统投入使用;2015年,正式开启信息化专项的建设工作,保障硬件基础设施的深化设计及招标、业务系统基础平台搭建和教学教务的急用先行……直至2023年4月,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标志着学校信息化建设1.0版完成。
目前,上科大已建成覆盖全校所有空间的校园网络,校园网骨干带宽100G,桌面接入1G/10G,网络接入信息点3.3万余个,网络总出口带宽8.8Gbps,实现校园无线信号全覆盖。
学生从入校到离校,教职工从入职到管理全周期,设备从采购到入库、报销,以及行政办公、管理、宣传、仪器共享等业务全流程,信息系统全面支撑起上科大的运营,实现了学校事务“网上办”“移动办”“全程办”。“信息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平台、一个门户,可以让任何系统以不同的接口方式集成进来,就像学校的‘一网通办’,避免产生‘烟囱’问题。”孙小影说。
这个信息系统就是Egate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网上服务和办事窗口,在上科大的师生眼里,是工作、学习、生活的“神器”。从2016年10月上线多个特色应用系统,提供400多种服务,包括教育教学、出国交流、行政服务、综合管理等类目。
上科大建校之初,花了较大的成本采购大型仪器设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但是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在Egate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上,针对大型仪器使用,设置了专门入口,最常用的就是大型仪器的预约,有权限的课题组可以预约使用相关的仪器,既可以作为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科研使用,抑或是外部使用。
“大型仪器的预约使用只是这个平台比较常规的功能,最有特色的是基于数据资产平台,我们开发了对大型仪器使用效益的评估,促进大型仪器更好地使用,也能为学校购置设备提供可靠的意见。”孙小影说。
相关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对评估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设置了一个模型,在这套100分制的评价体系中,涵盖了服务成本、人才培养、科研支撑、运行管理、创新研发等各类项目,每个项目占分比重不同。“这些多样化的数据是从各个系统汇集到仪器设备使用平台上的,包括预约数据、科研数据、课程数据等,通过基本算法,进行指标设计,能评估出一台设备的使用效率,把每台设备的实际效果展现出来,也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主观评价。没有平台的支撑,评估一个大型仪器设备可能需要半年左右。”孙小影告诉《IT时报》记者。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学校管理层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还能够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设备使用信息,使他们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设备,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
如果时间回到十几年前,选课还是纸质化的时代,学生们需要浏览厚厚的课程手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填写选课表格,明确选择哪些课程,再将表格递交给相关老师或部门,而课程调整或变动也需要通过公告、通知等方式传达,效率相对较低。在孙小影看来,根本上就是打通系统和数据的问题。
上科大支持全学分制管理、导师制、书院制和本研一体化,其中本研一体化是一大特色,本科生可以选研究生的课程,“讲座信息通过邮件发送,听讲座则要通过Egate预约或申请,包括选课、下载软件等。”严乐说,此外还有一个互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收到老师的批改反馈等。
本研教务教学的一体化,难点在于跨系统的信息贯通使用,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和一致性。严乐所说的互动教学平台是指上科大的Blackboard,从2016年10月试点运行以来,开课教学班数2133门次,系统访问量320万次,这个本研一体化教务管理系统可以逐步实现学习和培养的连续性。在这个平台上,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可以实现课程评价管理,逐步拓展为教师发展管理、专业认证与评估管理等,学院加书院的两层管理模式也通过系统得到支撑。
“智慧教学”环境,也是上科大为师生搭建的数字化空间之一,比如40间云录播教室,结合国产芯片终端及多媒体互动设备,自动提供课程直播和点播功能,支撑《操作系统》《普通化学》等36门课程,初步实现了数据驱动的教学分析。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和远程实时观看课堂内容,点播功能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需求。云录播教室的高清板书设备,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师的推导逻辑链和板书内容,这对于理工类课程尤为重要。
如果说现在的上科大数字化建设正处在1.0时代,接下去就要向2.0进发。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流程再造、数据驱动等,提升网络能力、高性能计算服务能力、支撑智能化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撑能力。
“在2.0的建设过程中,第一个就是数据资产平台的建设,要实现数据不仅是交互,更要实现数据的多样化。”孙小影解释,以前数据基本上是以表格的形式显现出来,以后文本型、文件型、视频型等各种形式的数据都要存储起来,扩大数据存储的类型。这些数据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下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同时,让数据管理功能更加强大。
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一体化支撑体系,“拥抱AI”是上科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一个理念。
未来,上科大的教室不仅仅是一个上课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教学支撑体系的智能终端,就像一个Pad或手机,通过支撑体系,实现AI交互,远程打开灯、空调、大屏等。同时,课件、视频、实验资源等教学内容也可以随时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展示和分享,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甚至还有可能由数字人根据老师的课件进行授课,实现沉浸式教学体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